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查慎行〔清代〕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早晨的浓雾刚刚散去,东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
青烟袅袅,遥望前方市镇依稀可辨;被朝霞染红的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风吹过江面,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注释
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赏析

  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

  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早行的旅人,大概也是才醒吧?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首联即对仗工稳,于平易的叙述中,已见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诗人的观察是精细的:炊烟一般呈淡蓝色,但在这里,青山绿水把它染成了翠绿色。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变成了红色,鲜明地突现出来,好像一下子移植到河湾来,树仿佛活了。此联重在写晓雾、朝霞的色彩之美,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颈联作者拓展视野,进一步发挥想象:清风吹皱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假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这两句,上写近景实景,下写远景虚景。九子山,现名九华山,与峨眉、五台、普陀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青阳县西南,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有九十九峰,以天台、莲华、天柱等九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据《太平御览》记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独特别致。李白有诗赞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刘禹锡也曾叹道:奇峰一见惊魂魄。但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毕竟距大通驿有百里之遥,作者当时未必真的看到了轻浮云表的九峰之颠。云轻九子山,大概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从中生发的想象吧。

  尾联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尾联二句,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大通驿附近景物,很像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这是由实景联想到虚景,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二是即使以荆关的大手笔,也难以写尽此间山水之妙,这是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前一层意思较含蓄,后一层较显露。总之,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读来仿佛景中有画,画中有景,意境深邃,耐人品味。▲

查慎行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猜您喜欢

和楼前梅两绝

洪咨夔洪咨夔 〔宋代〕

楼高夜静月华陈,冷浸含章一段春。
人影花光相上下,定知梅亦解分身。

答余新郑

高启高启 〔明代〕

前年吴门初解兵,君别故国当西行。有司临门暮驱发,道路风雨啼孩婴。

仓皇不敢送出郭,执手暂立怀忧惊。我时虽幸脱锋镝,乱后生事无堪营。

移家江上托地主,闲园借得亲锄耕。春朝起沐日照屋,野卉杂发鸣鹂鹒。

思君万里不可见,对此涕泪如盆倾。有壶当轩忍自酌,有句在卷邀谁评。

走役北郭问消息,一客为我言分明。君初随例诣阙下,有旨谪徙钟离城。

赍无襄金从无仆,弃家独去何茕茕。长淮粘天趣前渡,牙眼怖客浮鼍鲸。

到州鞠躬谒太守,脱去官籍侪编氓。城荒无屋寓来客,旋乞废地诛蓬荆。

异乡何人恤同患,喜有杨子兼徐卿。日高破灶烟未起,闭户不绝哦诗声。

去年圣恩念逐客,特赐拔拭加朝缨。敕君赴汴听铨擢,路算旧驿犹千程。

沙河无雨夏云热,茅苇夹岸多蚊虻。舟中感疠得下泄,刃搅肠腹闻纻嘤。

荒途无药相救疗,伏枕两旬几殒生。终藉神明佑吉士,疾势渐脱身强轻。

一官署作新郑簿,棒檄已去询田更。我虽历历听客语,虚实未察忧难平。

初春天子下明诏,欲纂前史罗儒英。非才亦辱使者召,辞谢不得来南京。

日斜出局访君舍,草满陋巷春泥晴。入门小女识父友,延拜学诉艰难情。

且云父意念家远,新遣两卒来相迎。须臾出君寄我札,上有秀句如瑰琼。

自陈前事颇一一,与客旧说无亏盈。读终呼卒问彼土,卒言几年经战争。

河山萧条县虽小,民少奸诈多淳诚。春秋古称郐子国,溱洧水活鲂鱼干。

雌兔咻咻草间走,雄雉角角桑颠鸣。谷深稀逢种田者,时有射户栖山棚。

霜大赤枣收几囷,剥食可比江南粳。官来抚民务无事,鞭挂壁上无敲搒。

寒厅吏散独坐肃,远对嵩少当檐楹。闻之离抱顿舒豁,如吸清露醒朝酲。

便因卒还寄君语,此邑小鲜聊试烹。幸逢昌朝勿自弃,愿更努力修嘉名。

吾皇亲手拥高彗,洒扫六合氛尘清。海中夷筐已入贡,陇外户版初来呈。

大开明堂议礼乐,学士济济登蓬瀛。大庙冬烝荐朱瑟,千亩春藉垂青纮。

用材不肯略疏贱,铢寸尽上天官衡。况君磊落抱奇器,不异一鹗秋空横。

岂容久屈簿领下,天道始塞终当亨。文章期君归黼黻,借问报政何时成?

矮僧求颂

释居简释居简 〔宋代〕

见说矮人多计较,大家知道不曾藏。
只将丈六金襴挂,莫与诸方论短长。

送徐惟和还闽兼寄惟起

王稚登王稚登 〔明代〕

未把并州作故乡,送君重与赋河梁。
吴宫蟋蟀方啼月,越国芙蓉未着霜。
宾从琴樽忘逆旅,弟兄渔猎忆邻庄。
还家且说西堂梦,细擘黄柑荐酒尝。

书所见

金武祥金武祥 〔清代〕

世人好学仙,辟谷绝火食。餐松与茹芝,飞升可白日。

繄昔盘古时,本食草木实。及夫燧人氏,始教烹饪热。

未闻燧人前,尽得长生诀。茫茫三神山,仙人究谁识。

天地妙循环,有生必有灭。即擅不死方,造物亦所疾。

惟有太古人,沕穆本凝一。人皆享遐龄,何有仙凡别。

常言人善恶,冥报尤昭昭。人生所行事,纤屑无能逃。

未知几阎罗,诛赏地府操。事苟一一判,冥司亦太劳。

人心且难测,安能察秋毫。而况天好生,阴律何纷淆。

旨哉吾儒言,祸福祇自招。此气所感应,其理本不遥。

且莫致穷诘,此说非一朝。亦寓劝惩意,成见不必胶。

居厚弟和七十四吟再赋

刘克庄刘克庄 〔宋代〕

用世文章莫太高,空言讵有补丝毫。
呼来谁遣批黄敕,谪去何须着锦袍。
齿耋自应陪九老,诗低不足列三豪。
仆家梦得无标致,爱说玄都观里桃。

服椒法歌

陈晔陈晔 〔宋代〕

青城山老人,服椒得妙诀。
年过九十余,貌不类期耋。
再拜而请之,忻然为我说。
蜀椒贰斤净,解盐六两洁。
糁盐慢火煮,煮透滚菊末。
初服十五圆,早晚不可辍,
每月渐渐增,累之对二百。
盐酒或盐汤,任君意所歠。
服及半年间,胸膈微觉塞。
每日退十圆,还至十五烂。
俟其无碍时,数复如前日。
常令气熏蒸,否则前功失。
饮食蔬果等,并无所忌节。
一年效即见,容颜顿悦泽。
目明而耳听,须乌而发黑。
补肾轻腰身,固气益精血。
椒温盐亦温,菊性去烦热。
四旬方可服,肥之幸毋忽。
逮至数十年,功与造化埒。
耐老更延年,不知几岁月。
嗜慾若能忘,其效尤卓绝。
我欲世人安,作歌故怛切。

三茅观寻许灵长不遇

徐熥徐熥 〔明代〕

山色翠氤氲,松关闭白云。礼星孤磬发,受箓妙香焚。

夜静天花落,秋高木叶闻。无由寻许掾,长揖问茅君。

酹江月

张之翰张之翰 〔元代〕

人间良夜,是年年、八月中秋时节。万古青天当此际,正要十分澄澈。何处浮云,微茫黯淡,便把青光隔。凭栏三叹,恨无长笛吹裂。坐看蜡烛争辉,青灯吐焰,负煞尊前客。待到谯楼初鼓后,不觉衣裳凉彻。试草新词,凭风吹去,教向嫦娥说。须臾知道,广寒推出明月。

答廷评宗说遗冰

梅尧臣梅尧臣 〔宋代〕

仲夏遘余闰,屋室如炊蒸。
孰云穷处者,言赠太官冰。
时靡有暍死,实亦赖友朋。
定能凉一席,既已却青蝇。
吾心久自信,饮已不以矜。
© 2023 风马诗词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